現代擊劍中,鈍劍和銳劍的撥擋與防禦動作分成八個「分位」(position),國際上中通常用近代法語的八個序數(prime、seconde、tierce、quarte、quinte、sixte、septime、octave)表達,對應的是不同的手掌姿勢和防禦位置。它們到底是根據怎樣的概念來區分的,又為什麼會這樣排序,這類問題在擊劍教學中經常被提起,但我一直都無法答得很清楚。這篇文章是我為了解決前述問題所做的努力,並且希望能夠:1. 具體說明「分位」的概念演變是怎麼導致它的分類幾乎沒有規律的現況,2. 釐清這個分類的核心概念,和一些使用上經常伴隨的誤解。
Gaston Defferre 和 René Ribière 的決鬥是世界上最後幾場有明確紀錄的真劍決鬥之一。1967 年,這兩個人在馬賽市議會裡起了衝突,因此就到外面決鬥了,部分過程被拍了下來。決鬥以第二天要結婚的 René Ribière 兩次見血而告終。
Quillon 這個詞用來指決鬥劍的構造時,指的是在護手上或內側的和劍柄呈垂直交叉的棒狀構造,我先前譯「十字型護手」。這個譯法其實至今已經陸續出現了一些奇怪的地方,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在某些構型中根本不具備護手功能。
根據字源辭典:「French, derivative of "quille": pin, club. Middle High German "kegel": club. Old High German "kegil": stake, club.」反正就是棒子,那或許可以考慮「橫棒」之類譯法。好在中文世界記得這詞的人不多所以還不難改。
其實把 quillon 寫成是一種護手的英文字典也不在少數;在許多情況下,quillon 確實被認為是 cross guard 的少用同義詞。只是當你偶爾遇到那些不像護手的狀況時,英文使用者能夠用字面上不蘊含護手的 quillon 而不會自打嘴巴,而用中文統一講成十字護手就會被笑。
Canne de combat 是一種流傳於法國的杖術技擊運動。它一開始是作為法國傳統技擊 Savate 的旁支所發展出來的,至今兩者仍共享一些傳統。現代 canne de combat 的特色是跳上跳下以及以畫圓為基礎的連續攻擊,運動方式多少讓人聯想到 Capoeira 和 Parkour;比賽中為了增加技術性,有類似擊劍比賽的攻擊權限制。我在這篇文章裡整理 canne de combat 教學以及其他相關資訊。
這串照片出於一次1914年的決鬥紀錄,雙方都是畫家(Léopold Gottlieb / Moïse Kisling)。當時法國社會中還普遍流行決鬥,但大部分不是什麼技術高超的較量;這裡可以看到他們安全距離抓得很遠,而且有打了就跑的傾向。
這幾年來我逐漸注意到一件事:在傳統的國術語言中,對動作的敘述經常並不是基於客觀的觀察,而是試圖傳達人的本體感覺。從這個方向探討下去,會再連結上國術文化中對語言常有不同一般用法的問題。
武術界一直以來都斷斷續續有著約戰對打的事件發生。我認為對打是很必要的,但重點經常都被群眾所模糊了——從武術界的立場來說,對打的目的不但不該是解決恩怨,不該是贏的人聲音大,我還要反對前面這兩種方向。因為那會阻礙我們真正地解決問題。
「落胯」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可以說是學太極拳的第一堂課就要教的東西。本文是針對初學者的需求來詳解這個概念。
中文說「胯」,指的是骨盆或骨盆和大腿相接處的髖關節,或者鄰近的區域。如果我們把「落胯」解釋成「讓(身體的)重心落在胯上」,那麼胯就指兩個髖關節以及中間相連的部位;如果讀成「讓胯(的受力中心/支點)下落」,胯的範圍包含了骨盆,不過意義實際上是一樣的。這些指向一個原則:落胯是調整臀部角 度,讓身體的重心落在兩個髖關節的中央。
這是我對於將太極拳應用在實戰上所考慮的訓練方針,或許有一天終於有人來練習對打時會朝這樣的方向發展。我在這方面是效益主義者,亦即我關心的並不是還原太極拳的傳統技術而是當今它能帶來什麼幫助(當然我也不否定想要還原的人所追尋的價值,這裡是個人興趣問題);就這個方向來說,當太極拳在某部分顯然不合效益時,我對於改用其他領域的做法不會有任何遲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