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34)


Seiken:

  大學生在談八卦。女生回頭看了我一下,有點尷尬地說「你是不是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都這麼開放」。沒有,我覺得時代好像凍結了。大家對關係的想像還是這麼保守,對所期待的還是這麼不坦誠。不過或許坦誠本來就是在一個人的生命中需要時間成熟的東西。

2018 年 3 月 14 日 23:30

遊戲介紹與個人網站,以及選擇  

  很多年前,我剛開始玩免費遊戲的時候,有同學問了我一句:他們為什麼要免費作遊戲給你玩呢?這就是我開始寫遊戲介紹的由來。

...

2018 年 2 月 12 日 3:03

Seiken:

  我現在很少參與比較硬的討論、發比較長的動態,主要原因是我覺得自己已經沒有能夠花幾個或十幾個小時重複修正來克服語言障礙、以回應單單一段留言這種程度的時間了。不過現在我不太確定這個選擇總的來說是讓我得到還是失去。

2018 年 1 月 17 日 11:55

中立總是錯的?對朱宥勳的主張之反駁  

  前些日子,朱宥勳在一篇給推甄面試的高中生建議的文章裡,提出「在學術研究領域裡,中立總是錯的」的主張。他的說法是:只有在某個問題上選擇了立場,才有可能發展出好的理由。我不會反對後面這個說法,然而,至少就他的解釋而言、就他從這件事延伸出「中立總是錯的」這個結論而言,有著很大的問題。

...

2015 年 5 月 9 日 21:44

Seiken:

  或許,是否要坐待某些可以阻止且應該阻止的事情發生,是那些極端重視自主權的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他們尊重一個人拒絕接受幫助的意志表達,重過自己對於那個人實際上是否需要幫助的判斷;即使他們仍然覺得在某些可能的情況下,出手相助會是更好的選擇,但他們卻懷疑自己是否該違背一個人的意志,去深入了解他的情況。

2015 年 2 月 5 日 16:43

研究造假與科學假說的可證偽性有關嗎?  

  交通大學教授黃國華教授與其助理在國際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的研究受質疑造假、歷經一年的調查卻得到作者諸多不合理的回應,這是近日國內最受矚目的科學新聞。在針對論文作者的抨擊中,朱敬一、牟中原、孫以瀚三位學者聯名發表了「研究造假 一句『資料丟了』就卸責?」一文,以哲學家 Karl Popper 提出的科學要件「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指實驗細節交代不清的研究無法被重現,不能被稱為科學。

  不過,我覺得這聽起來怪怪的——研究造假真的與科學假說的可證偽性有關嗎?在這篇文章裡,我希望能夠藉由更深入地討論可證偽性的觀念,來檢視這個問題。

The Black Swam, by William Degouve de Nuncques, 1893

...

2014 年 11 月 25 日 16:46

神判之魂  

  在所有文化中都曾有個時代,人們會將生活中難解的事交由神明解決。歐洲直到啟蒙運動晚期,才逐漸不再把人投入水中審判,仍留存的是以決鬥洗刷污名的文化。「決鬥是向偶然的捉摸不定公然致敬——或源自順從、或源自狂亂。因為在此時,偶然擁有絕對的權威。」

  為洗刷污名而決鬥已幾乎在二十世紀絕跡,但神判的精神仍與我們在一起——由勢力的爭鬥決定眾人之事,正是這樣的事。

...

2014 年 6 月 13 日 17:02

Seiken:

  抗爭和衝突的力量無眼。如果我們視它若驅動政府的手段,那似乎是平等地威脅政府去做他們該做的事或去做他們不該做的事;希望政府被正確地威脅時能做正確的事、被錯誤地威脅時又能不為所動,這或許是一種過度期待。

2013 年 11 月 3 日 22:05

研究方法:排除作假的誤差  

  我以前提過我在考慮一種新的科學研究方法,現在我要寫清楚這個想法。此構想是為了解決一種問題:無論研究者再怎麼排除誤差,只要社群不信任研究者,資料本身的信度就會失去意義。我認為針對排除研究者作假的可能性來設計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能夠減少此問題對某些研究的影響。


fake science experiments by Craig Lupien (Boston)

...

2013 年 3 月 20 日 4:07

一個無知者的核能立場  

  核四公投的新聞一出,核電議題馬上變成當今台灣最受重視的話題。我必須要承認自己對於核能發電的知識不足,既沒有核工專業、也花不了上百小時去研讀技術資訊,讓這樣的我判斷什麼適合當作臺灣人的電力來源不太有意義。大部分的臺灣人民和我一樣,面臨要在無知的狀態下回答問題的困難。我們要怎麼作出有意義的選擇?這篇文章是方法上的討論,本身的對象不是大眾,和核電相關的部分也很少。

...

2013 年 3 月 13 日 18:08
現在 1 / 4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