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交距離」是前陣子疾病管制署發布的免費手機軟體,可以幫助使用者確認自己是否曾經和有傳染風險的人接觸;但這幾天疫情急速升溫時,我才注意到它的消息。和其他政府發布的東西一樣有不少人對它提出質疑,主要是在功能性和隱私方面的。我自己有安裝這個軟體,底下我要對它做一點比較偏普及的介紹,包含一點個人的想法。
8 月 15 日,由於電力供應不穩,發生全台灣各地接連斷電、最後演變成分區輪流限電的事件,讓能源問題再度成為焦點。對許多人而言,這次事件的意義似乎在於能夠為核能議題帶來有說服力的啟示。不過這篇文章將不會探討那些和實際發生的事關係不夠明確的問題;相對地,本文要介紹僅僅一個和這次事件直接相關的概念,並且用這個概念,來說清楚僅僅一個具體的問題。
交通大學教授黃國華教授與其助理在國際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的研究受質疑造假、歷經一年的調查卻得到作者諸多不合理的回應,這是近日國內最受矚目的科學新聞。在針對論文作者的抨擊中,朱敬一、牟中原、孫以瀚三位學者聯名發表了「研究造假 一句『資料丟了』就卸責?」一文,以哲學家 Karl Popper 提出的科學要件「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指實驗細節交代不清的研究無法被重現,不能被稱為科學。
不過,我覺得這聽起來怪怪的——研究造假真的與科學假說的可證偽性有關嗎?在這篇文章裡,我希望能夠藉由更深入地討論可證偽性的觀念,來檢視這個問題。
每個領域有每個領域特有的思考習慣。在某訓練顧問公司的社群中,無論多麼對政府不滿的人也不會認為能讓人在近距離對總統扔東西在維安上是可被接受的。「VIP 保護工作與 VIP 是誰無關」、「這樣的情況來看,如果攻擊不只一波怎麼辦」、「應該直接逮捕上銬,不要讓有心者輕易驗證這是可行的」。
對他們來說,朝著保護對象扔東西一概稱作「攻擊」。
在所有文化中都曾有個時代,人們會將生活中難解的事交由神明解決。歐洲直到啟蒙運動晚期,才逐漸不再把人投入水中審判,仍留存的是以決鬥洗刷污名的文化。「決鬥是向偶然的捉摸不定公然致敬——或源自順從、或源自狂亂。因為在此時,偶然擁有絕對的權威。」
為洗刷污名而決鬥已幾乎在二十世紀絕跡,但神判的精神仍與我們在一起——由勢力的爭鬥決定眾人之事,正是這樣的事。
難得上了發條,抱著鬧鐘睡覺。
我夢到抗爭,夢到在社團之間徘徊。我在眾人熱衷於政治正確的立場之時,獨自安靜地把那些被棄之不顧的安置在鬧鐘上;作沒有目的性的實驗一向是我的興趣,這也不過是其中之一。及至鬧鐘響起,全世界驚慌震動,甚至我自己也意外於那些本來人們所忽視的排擠的遺忘的一致抨擊的臨到身邊成為現實時,具有如此的力量。
於是我醒了。
我在這裡整理關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各方面相關問題的文章。自從 3 月 18 日社運團體攻佔立法院以來,我開始覺得寫一些東西似乎是自己應負的社會責任。服務貿易協議是個和我的專業毫不相干的領域,我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判斷政治、經濟知識的正確性,但我相信論述的連貫性是個好的判準;不訴諸情感、不選擇性取材、可檢驗的資料...等都是。我也無法真正保證自己選文的標準足夠中立,但那會是這篇文章最大的目標。
抗爭和衝突的力量無眼。如果我們視它若驅動政府的手段,那似乎是平等地威脅政府去做他們該做
我以前一向沒有在接觸社運人。最近看了幾篇文章,發現原來他們對某些問題的思考比我想像的多得多。這篇文章清楚地把女性抗爭者在現場受驅離時呼喚女警的行為定位為抗爭策略,並且提出價值衝突和身分的流動等種種反思。